第1002节(1 / 2)

策行三国 庄不周 3394 字 9天前

“行了,行了,你阿翁有多大力气,阿母知道。”黄月英抱过孩子,含笑瞥了孙策一眼。“你可别把他们惯坏了,我阿母可禁不住他们这么折腾。”

“哈哈,这些天辛苦阿母了,就让平平、安安在宫里呆几天吧,阿母好好休息几天。”

“那也行,只是怕吵着皇后。”黄月英笑嘻嘻地说道:“最近荆襄来了不少人,迎来送往的,阿母分身乏术,早就想送到宫里来了,只是不好意思开口。”

袁衡白了黄月英一眼。“大匠姊姊,平平、安安虽说一个姓孙,一个姓黄,毕竟都是陛下的血脉,这宫里永远有他们的位置。蔡夫人疼他们,舍不得放手,我也能理解。可你这么说,未免是欲加之罪。这样吧,我作主,从今天起,这两个孩子就留在宫里,一个月送去大匠府一天。”

“皇后,臣妾错了。”黄月英连忙讨饶。“是臣妾失言,请皇后恕罪。你可不知道,这两个孩子如今是我阿母的心头肉,要是一天见不着这两个孩子,我阿母怕是连觉都睡不好。”

袁衡忍着笑,故意说道:“我的名声也就罢了,万一被人说成陛下偏心,那可如何是好?”

“不会,不会,谁敢这么说,我打他的嘴。”

“这可是你说的。”袁衡笑出声来,将孙平、黄安拉了过去。“啧啧,说起来,还是蔡夫人有经验,这两孩子收拾得真好。这是什么香囊,味道真好,连宫里都没有呢。”

“皇后若是喜欢,明天我就让人送几个来。”

“那就多谢了。”袁衡起身,一手牵一个,说道:“平平,安安,走,跟着阿母去拿好吃的。”

听说有好吃的,两个小家伙乐得直流口水,蹦蹦跳跳的跟着袁衡走了。黄月英撇了撇嘴,有些沮丧。“陛下,臣妾是不是很失败啊,这两个小子和谁都亲,就是和我不亲。”

“让你多花时间陪陪他们嘛。”孙策牵起黄月英的手,并肩而坐。“你别以为他们还小,有的是时间。孩子长起来快得很,一转眼就大了。到时候你想陪他们,他们还不要你陪呢。”

“是啊,可是木学堂的事那么多,实在抽不开身啊。”

“事情多,多带几个人就是了,何必什么事都亲力亲为?”孙策抚着黄月英的手。“你要腾出点空来,趁着年轻,再生几个。”

黄月英斜睨了孙策一眼,脸上泛起红霞。她有些害羞,收回目光,低下头,若有所思。

“有事就直说,遮遮掩掩的不是你的风格。”孙策轻声笑道。“荆襄那边有人求官?”

“求官倒不至于。荆襄人在朝中实力尚可,仕途还算顺利。”

“那是求财?”孙策笑出了声。“这似乎更没必要吧。”

黄月英也笑了。“那倒不是。他们不仅不向朝廷要钱,还想募集一部分资金,为朝廷分忧。”

孙策目光微闪。听黄月英这意思,荆襄人是铁了心要支持黄忠立功啊,甚至不惜自掏腰包。这也可以理解,黄忠所部将士十有七八是荆襄人、南阳人,能否立功,直接影响着荆襄、南阳的整体实力。之前几年,黄忠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,这次好容易杀入益州,他们当然不愿意轻易放弃。

但军队是国家重器,孙策在其他方面都可以放权,军权却不容任何人染指。南阳、荆襄世家想出私钱支持黄忠作战,必须得到他的允许,否则很容易弄巧成拙,惹火烧身。南阳曾是帝乡,出了太多的世家,深谙权力规则,对这一点自然清楚,事先派人试探一下他的态度再正常不过。

孙策略作思索,心中微动。既然南阳、荆襄人这么有钱,何不借这个机会敲他们一笔。

“大军作战的开支可不是小数目。”孙策幽幽地说道:“他们能募集多少资金?两百亿,还是三百亿?”

黄月英脸色一变。“这么多?”

第2486章 借力打力

孙策无声而笑。“你是觉得军费开支太大,还是我要得太多?”

黄月英毕竟是见过世面的——她每年经手的开发费用也是以十亿计的,更清楚荆襄商人每年的进项——迅速镇定下来,睨着孙策,笑道:“臣妾觉得陛下在吓我。”

“还真不是吓你。”孙策说道:“我简单地算笔账吧。眼下进攻益州,或者正准备进攻益州的将士有五部,分别是天竺大都督周瑜部,安南大都督太史慈部,安西大都督鲁肃部,安东大都督甘宁部,再就是中领军黄忠部,共计将士十七万有余,每月耗米六十万石,折合一亿两千万钱,饷钱五亿,这六亿两千万是每个月的最少开支,而且是非战时……”

孙策不紧不慢,将军费开支一项项的算来。他之所以急着结束战事,就是因为军费开支太大。没有大的战事时,一年开支就已经超过一百五十亿,占财政收入的七成以上。开战之后,各项开支飚升,初步估计,一年至少需要两百五十亿,甚至可能超过三百亿。

黄月英听完,眼珠一转。“陛下的账算得没错,可这么多大军,总不能全让荆襄人供养吧。那是陛下的大军,还是荆襄人的大军?本想献金助军,平白惹人猜疑,这可不合适。”

“若他们只供养荆襄大军,岂不是更容易惹人猜疑?”孙策微微一笑。

黄月英脸色微变,没敢再往下说。即使她不如袁氏姊妹精通政治,也知道这种事很敏感。她思索良久,反客为主。“臣妾愚钝,还请陛下指点。这荆襄人如何做,才能既帮了陛下和子弟兵,又不惹人闲话?”

“百姓拥军,本是好事,忘战必危嘛。任何时候,为国家抛头颅、洒热血的将士都应该得到尊重和爱护,否则天下必乱。拥军有很多方式,未必就是提供军费,还可以优先将士家属,让他们无后顾之忧,安心作战。”

孙策顿了顿,脸色有些严肃。“可是我却听说,不少将士的妻子在工坊里做工,明明和别人一样辛苦,拿的工钱却要少两三成,只因为她们更需要钱。”

黄月英一愣。“有这样的事?”

“还有更恶劣的。”孙策吁了一口气。“南阳、南郡这些年发展不错,一年一个台阶,但贫富差距却也在不断拉大。发了财,不忘乡里的固然多,为富不仁的却也不少。为了多赚一些钱,各种花样层出不穷。有人为了降低成本,从关中、并州等人招聘流民,不仅影响了本地百姓的生计,还影响了关中、并州新政的推行,就连洛阳重建的工程都受到了影响。这些,他们都没对你说吧?”

黄月英摇了摇头,神情尴尬,脸色红一阵,白一阵,喃喃地说道:“居然有这样的事?真是……真是无耻之极。他们……他们还好意思来求我,大言不惭的说要助军?”

“他们之所以愿意助军,是因为他们有子弟在军中,而且大多是将领。如果打了胜仗,将领有功劳,可以加官晋爵,将来能为他们发声。可是对绝大多数普通士卒来说,即使立了功,受了赏,那些钱也影响有限,大部人最后还是要返乡种地的。用这些普通将士的性命,换自家子弟的功劳,对很多人来说,原本就是一本万利的买卖。”

黄月英是个聪明人,一听就明白了其中的关窍。若在平时,她也未必会考虑到那些普通百姓,毕竟她身边根本没有这样的人,也听不到这样的声音。现在与孙策面对面,她站在孙策的角度看问题,自然知道这些问题背后的隐患,想法自然不同。

她是陛下宠爱的贵人,黄家、蔡家已经与朝廷紧紧的联系在一起。朝廷的事就是她的事,就是黄家、蔡家的事。相比之下,其他的南阳、荆襄人都要疏远一些。

“陛下,怎么从来没听你说起过这些事?”黄月英有些幽怨地看着孙策。

“你那么忙,跟你说了也没用,何必惹你心烦。”孙策笑笑,伸手将黄月英揽在怀中,拍抚着她的肩膀,既欣慰又无奈。“你也不用多想。治国首先是治人,而人是最复杂的,善恶参半。有君子,也有小人,但更多的还是善恶并存的普通人,所以才有德刑的争论。”

“唉……”黄月英一声长叹,倚在孙策胸前。“还是木学简单一些,人心太复杂了。”

……

虽说黄月英这个说客很不称职,半途而废,孙策却不打算轻易放过此事。他很快召来张纮、虞翻、钟繇等人,商量着进行一次主要针对各州郡工坊的检查清理,惩处一批为富不仁的奸商。

理由也是现成的。各地来的贤良文学对商人地位的迅速提升意见很大,很多人上疏反对,要求朝廷对商人进行抑制。有的比较保守,用的还是崇本抑末的旧理论,大讲礼法。有的却能与时俱进,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建议,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商人重利,为了利润,无所不用其极,最后不仅有害政治,而且伤及了工商本身,走到了新政的对立面。

孙策对黄月英说的那些例子,有一部分就来自于这些贤良文学的上疏。孙策未必完全同意他们的观点,却非常重视他们提出的具体问题。经历过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洗礼,他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一个人都清楚,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好财富分配,坐视贫富分化的加剧,科技的发展不仅不能带来和平,反而可能造成新的矛盾,甚至撕裂整个社会。

他一直在考虑如何着手处理这个问题,既然荆襄、南阳商人主动送上门来,他就从荆襄、南阳开始着手。当然,他不会特别针对荆襄、南阳人,毕竟黄忠还有前线作战,不能影响军心士气,只是在重心上有所偏向,过问得多一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