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97节(1 / 2)

策行三国 庄不周 3204 字 9天前

来虎转身重新列阵,准备配合罗蒙等人围攻蜀军骑兵。

蜀军骑兵见势不妙,迅速选择了撤退。没走多远,他们就遭到了伏击,一阵乱箭从黑暗中射出,当场有数人落马,有的骑士惊慌失措,控制不住战马,冲进了河里,最后逃走的骑士不过三五人。

罗蒙、来虎收拾了战场,带走了所有能带走的物资,迅速撤退。缴了五六匹战马,让他们的运输能力大大提高。

来虎实现了昨天的诺言,请杜白吃马肉,痛痛快快的喝了几杯,解解疲劳。受伤致残或已经死亡的战马全部被宰杀,分成肉块,每支分队分上一些,一点也不浪费。

分完了战利品,六支分队挥手告别,按照事先的计划,再次分散行动。

很快,来虎又接到了联合作战的请求,随即奔赴指定的地点会战。

……

八濛山,蜀军大营,中军大帐。

曹操背着手,站在宽大的地图前,看着彭羕、程畿在地图上标出近几天双方发生冲突的地点。

短短几天,蜀军多次遭到吴军攻击,地点不定,人数不定,过程却有一些共同点:最后的结果大多是吴军取胜。即使吴军一时受挫,被迫撤退,可他们很快就会卷土重来,而且人数更多,准备更充分。

相比之下,蜀军的反应太慢,互相之间的支援不足。即使是曹休、曹真统领的中军骑兵也来不及反应,经常因为半路遇袭、或者路上突然出现的障碍而耽搁时间,错过了战机。等他们赶到战场,吴军已经结束了战斗,消失在山林之中。

又或者,等待他们的是一个陷阱。

曹休、曹真原本不想汇报,希望能凭自己的力量扭转形势,直到连续几天受挫,骑兵被折腾得疲惫不堪,他们才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,不得不将战况送到曹操面前。

在仔细梳理了战况之后,曹操意识到一个问题:吴军的战斗位置如此飘忽不定,他们之间是怎么联络的?山地作战,各部之间的联络非常困难,信息传递延滞严重,配合起来也会很麻烦。

吴军似乎克服了这个问题,他们是怎么作到的?

曹操问辛评、冯鸾,他们也觉得不可思议,心里多了几分畏惧。早就听说吴军擅长山地战,却不知道他们究竟有多擅长,现在算是见识了。在南北长达百余里的山岭间作战,居然还能打出这样的配合,怪不得以山地作战著称的板楯蛮也落了下风。

“孤之前错怪吴懿、张鲁了。”曹操转过身,看看辛评,露出无奈的苦笑。

辛评没吭声,神情却有些窘迫。之前对吴懿、张鲁意见最大的就是他,他多次在曹操面前说吴懿、张鲁养寇自重。吴懿、张鲁投降之后,他又极力鼓动曹操惩处吴懿、张鲁的家人。现在曹操说这句话,看似自责,其实是指责他。

“大王,吴军装备好,同等兵力下,我军没什么优势。这一段渠水河岸又多有山坡,并不适合骑兵奔驰,分散兵力于我不利。”

冯鸾咳嗽一声,提醒曹操道。他这两天与辛评相谈甚欢,不愿意看到辛评尴尬,主动为他解围。

曹操点点头。他知道此刻不是责备辛评的时候,眼下最要紧的是如此扭转这个形势。

“元凤,宕渠什么时候能准备好粮食?”曹操转身取出一份战报,递给冯鸾。

这几天,除了各部伏击不利之外,还有吴军推大石入水,在渠水中制造障碍的消息。宕渠以下,水流渐缓,水面变宽,相应的水深也就有限。一旦水中有大石,吃水深的船很容易被撞破沉没,尤其是从宕渠遇粮来的大船。

冯鸾看完,也有些头疼。他一边将战报转给辛评,一边安慰曹操道:“大王也不用过于担心。春天将至,水位会上涨,只要船工们小心一些,还是可以解决的。当务之急,是清壁坚野,让这些游击的吴军无法得到补给,断粮自退。”

曹操点点头,却不说话。就算船队集中出兵,用大军保护,无惧吴军骚扰,水里的石头也是个麻烦。

这时,彭羕上前一步,拱手施礼。“大王,臣有一计,可清除吴军推入水中的大石。”

“哦?快说来听听。”

彭羕略带得意,说了一个办法:用两只船并行,一只船上装满泥土,一只船空着。先探明大石所在,然后用绳网套住,再将绳网系在装满泥土的船上。将船上的泥土移到空船上,船就会带着水中的石头浮起,然后牵引到岸边。

两艘船依次轮换,清理起来快得很。

听完了彭羕的解说,曹操抚掌而笑。“永年,此计甚妙。你是怎么想出来的?”

彭羕有意无意的瞟了一眼辛评。“大王,南阳学报上有过类似的文章,是我益州才子李譔所撰,臣碰巧读过。”

辛评被彭羕那一眼看得心头火起。

他想起来了,彭羕曾将那篇文章推荐给他,希望他能向曹操建议,在益州兴办木学堂,招收年轻学子入学就读,并重金聘请通晓百工之士任教,以免李譔这样的人才流入中原,为吴国所用。他对益州人一心想为当地人谋利的事非常警惕,当时说了一句奇淫巧技,不登大雅之堂,没想到彭羕一直记着,今天在曹操面前给他来了这么一手。

这益州小儿,着实可恶。

第2477章 民心向背

曹操接受了彭羕的建议,传令曹洪,命他安排人清理渠水中的障碍。

与此同时,他命令曹真、曹休放弃小规模诱敌的打算,每次行动至少要有两千人,以免被吴军各个击破。从战绩来看,黄忠派出的这些小队伍战力不俗,不能以常理待之。勉强交战,于己方不利,对士气也是不小的打击。

再好的战术也弥补不了实力差距。中军步骑虽然训练有素,是名符其实的精兵,可是和这些精挑细选出来的吴军精锐较量,终究还是略逊一筹。不论是装备还是训练,又或者军侯、屯长甚至什长一级将领的指挥能力,吴军都有明显的优势。

讲武堂,木学堂。一想起这些,曹操心里就说不出的憋闷。

他也曾在益州推行新政,设立讲武堂、木学堂,但效果却很不好。木学堂有利可图,成了各郡大族争夺的目标,可是匠师们的待遇却无法落实,以至有点本事的人都想去荆州。技术革新也无从谈起,只能复制中原的产品,在益州本地销售,无法与中原竞争。

就连益州最畅销的蜀锦现在都有些疲软,竞争不过中原的织品。

如果说木学堂多少还有点效果,差强人意,那讲武堂就更逊一筹。他既找不到尹端那样有实战经验的宿将做教授,也招不到多少学生。除了他们父子直接指挥的中军,其他人马大多是大族部曲,控制在各家手里。他既不想为人做嫁衣,大族也不愿意被他挖墙角,最后讲武堂就成了中军的讲武堂,真正有些战斗力的也就是三四万中军。

说到底,只有一个原因,他无法像孙策控制中原世家一样控制益州世家。人财物都不在他手中,一切都无从谈起。

这是一个两难困境。像孙策一样打击世家豪族,他会立刻成为世家豪族的敌人,被赶出益州。不打击世家豪族,他就永远无法掌握足够的实力,真正战胜孙策,只能凭借益州的地形防守,无力反击。

有守无攻,绝非长久之计。唯一的机会就是击退黄忠,然后借战胜之威,对益州进行一番整顿,掌握更多的实力。

也不知道会不会有这样的机会。曹操看着地图,长长地叹了一口气。

……

曹操收缩兵力,坚壁清野,让吴军的游击分队失去了用武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