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72节(1 / 2)

策行三国 庄不周 3383 字 9天前

“那你说的是甄麋二氏?”

“不仅是他们,几乎所有的商人都是如此。商人重利,只要有利可图,他们什么都愿意干的。影响朝政,甚至更改陛下拟定的新政,在所不惜。”孙权拿起那封奏疏,轻轻拍了拍掌心。“毕竟,哪怕新政细微的调整,也能为他们带来丰厚的利润。至于朝廷、天下,他们并不在意。”

孙策来了精神。施政者制定政策时要谨慎,这也是他一贯以来的原则。因为基数巨大,任何一点小的调整涉及的利益都是惊人的数量,足以令人智昏。减免口钱的事斟酌到现在还没有实施,就是因为这个政策最后惠及的不是普通百姓,而是家大业大,户口众多的世家、豪强,事实上加剧了贫富分化。

甄麋两家如此热心地以未来税款抵冲债务,这本身就有可疑之处,他当初也怀疑过,只是没看出问题。听孙权这意思,他好像有所发现。

“仲谋,说来听听。”孙策提起案上的茶壶,却发现茶壶已经空了,连忙示意凌统去续水。凌统提了壶,还没转身,周不疑提着一只水壶走了进来,为孙策、孙权续满了水,换了壶,转身出去了。

“陛下可知这数年来物价的变化?”

孙策笑笑。来自于二十一世纪,他太清楚金融的力量了,物价的变化一直是他重点关注的因素,每年都要各郡县上报主要物资的价格变化趋势。这几年经济发展迅猛,部分物价也跟着水涨船高,这里面既有政策引导的作用,也有经济发展本身的因素。

比如粮价。因为绝大部分土地都在百姓手中,百姓本身吃饭是不需要花钱的,田租的收缴也是不用付款的,因此粮价只对百姓手中的余粮有影响。提高粮价,对以种地为主业的百姓是利好,所以这几年的粮食价格一路上涨,均价已经由十年前的百钱一石涨到了三百左右。

粮价上涨,让百姓手里的闲钱更多,间接地也促进了消费,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都很发达,儿童入学率稳步上升,全民识字率已经从当初的不足百分之一升到百分之三。

粮价上涨当然也有弊端,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种地的收益增加,很多人又动起了兼并土地的心思,各州刺史,各郡县负责监察的官员也更辛苦,贪腐的问题也有加剧的趋势。

但这件事与孙权说的有什么关系?物价上涨,用现在的债务抵冲未来的税款,商人们并没有得到好处,反倒失去了利息,其实是吃了亏的。

当然,除了一种情况:通胀。不过这个可能性不大,现在是金属货币时代,货币总量是有数的,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暴增。当经济总量迅速增大时,没有大量的金属货币投入市场,只会产生通缩,不会产生通胀。眼下的物价上涨只是部分物资,比如粮食、盐铁,大部分物资的价格是基本稳定的,甚至不乏部分物价下降,比如海鲜、布匹、纸张书籍等等。

孙策心里忽然咯噔一下,难道甄麋知道即将有大量的金属货币即将进入市场,物价将迎来一轮暴涨,这才提出这样的建议,以便从中牟利?

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。因为知道货币不足可能带来的问题,他一直很重视寻找黄金,甚至可以说,黄金是出海的重要目标之一。海商在这方面消息最灵通,如果他们偶然发出了某个金矿,却隐而不报,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。

“臣弟进行了一些推演。”孙权从旁边的案上取出一卷纸,铺在孙策面前,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数字。“据初步测算,在最近的三年内,物价的上涨超出了应有的幅度,预料中的钱荒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紧张,黄金的实际增量与帐目增量有不少的差距,说明有不少黄金进入了市场。臣弟分析了一下,这些黄金可能有三个来源:一是世家豪强的藏金重新流入,一是新出黄金,一是盗墓所得。具体是哪一种,姑且放在一边,只说这些黄金的影响。按照这个趋势,如果在未来的十年内有更多的黄金出现,物价的上涨将超过预期,而海商们用未来税款抵冲债务的提议就有可能从中获利,粗略估算,至少是一成,最多可达到三成。”

孙权详细解说自己的推演,孙策静静地听着,心中颇有些诧异。他知道孙权很用功,最近有进步,却不知道孙权的进步这么快,特别是数字推算这么熟练,已经有点经济专家的感觉。

不得不说,论理政,他还是有些天赋的,不仅仅是体现在权谋上。

孙权沉浸在讲述成果的兴奋中,没有注意到孙策的神情。“臣弟以为,十年内发现新金矿的可能性很大,一旦如此,甄麋二氏的建议就会从中获利千金以上,届时会不会引起非议,暂时不说,但他们很可能贪图这个利益,刻意鼓动陛下扩大战事规模,以谋求更大的利益,并借机扩大规模,阻止其他人进入海渔这一行。可若是战事规模扩大,对天下绝非好事,几家形成垄断,对陛下的新政也隐患甚多,甚至可能有揠苗助长之嫌,不可不防。”

孙策眉梢微挑,略感意外。

第2437章 独宠

孙权说完,见孙策若有所思地看着他,不免有些紧张,敛容道:“陛下,臣弟……”

孙策微微一笑,摆摆手。“仲谋,你说得很好。”想了想,又补了一句。“这几个月,你进步很大,当真是士别三日,当刮目相看。”

孙权努了努嘴,欲言又止,迟疑了片刻才说道:“臣弟若有所得,也是陛下所赐。这几个月旁听政务,又代陛下处理一些公文,尤其是与军事有关的,臣弟这才知道自己当初有多荒唐。”

孙策叹了一口气。“仲谋,你若真能这么想,也不枉我一片苦心。凭心而论,你用兵虽不如理政有天赋,却也并非一无是处。若能稳健些,做一战区督还是绰绰有余的。只可惜……唉,你还年轻,现在领悟也不迟。你多用点心,再过几年,若你还想统兵征伐,改封海外便是了。”

孙权惊讶地看着孙策。片刻之后,他拜伏在地,垂泪道:“能得陛下此言,臣弟纵是终老于笔墨之间,也是心甘的。”

孙策欠身扶起孙权,顺手掸去他肩上的头皮屑。“注意身体,不要太辛苦了,日子还长着呢。”

“唯。”孙权再拜。

“将你刚才所言仔细统筹一下,过两日朝议时提交讨论。”

孙权露出一丝犹豫。“陛下,臣弟毕竟没有实际理政经验,只是一家之言。陛下不嫌臣弟妄陋,臣弟已然心满意足,岂能再贻笑大方。且臣弟身份特殊,万一他们有所忌讳,不能放胆直言,屈己从之,岂不误导了众臣,耽误了国事。”

孙策又问了两遍,见孙权坚持不肯,虽有些不以为然,却也觉得孙权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,便没有再说。他又和孙权聊了一些家常话,这才起身离开。

出了舱站,孙策顺便去一旁的主舱看了看。步练师正在主舱里整理公文,两个侍者在打扫卫生,见孙策进舱,步练师迎了上来。孙策四下看了一眼。“你一直都在?”

“臣妾职责所在,理当随身侍候,只是见陛下与长沙王相谈甚欢,怕是一时半会不会结束,便来做点顺手可及的事。”

“听到长沙王刚刚的建议了吗?”

“零星听到一些,不算完整。”

“有什么想法?”

“长沙王心思缜密,又擅长用数学进行推演,有理有据,深得陛下新政精髓。”

“新政精髓?”孙策忍不住笑了两声,想了想,又点点头。“的确如此。长沙王的进步,朕很欣慰啊。”

“陛下的几个弟妹人人出类拔萃,真是令人羡慕。”

孙策大笑,挽着步练师的手,出了舱。天色已黑,楼船上的灯光倒映在水中,与明月、星河混在一起。孙策看得入神,放慢了脚步,一时觉醒无语。良久后,他抬起头,看着天空的明月。

“练师,朕希望大吴的几千万人都是人才,都有用武之地。只有如此,华夏衣冠才能不断进步,不断拓展,最终征服星辰大海。”

“陛下胸怀,比星辰大海还要广阔。”

孙策嘴角微挑,转头看了看步练师。灯光下,步练师的脸有些红,却看不清是脸红还是灯光所照。她静静地迎着孙策的目光,面色平静,带着若有若无的浅浅笑意。

“你是暗指朕优柔寡断,妇人之仁吧?”

步练师“噗嗤”一声笑了,随即又自觉失礼,瞋了孙策一眼。“陛下这可是欲加之罪。”顿了顿,她又说道:“陛下是担心有人这么说吧?”

孙策笑笑。其实不是他担心,而是的确有人这么说,说他心太善,手太软,该杀的不杀。最典型的就是曹操、刘备,当初明明都有机会杀掉,却没有杀,这才留下了后患。这类话当然只是少数人的片面之辞,但凡有见识的人绝不会这么说。孙策也没当回事,只是一笑置之。

到了这个地步,他不至于那么玻璃心。

……

孙权不愿意在公众场合表达他的观点,孙策不能勉强,却非常重视他的观点。又与孙权谈了两次后,他召集沮授、郭嘉等人讨论,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:一是要不要亲征,二是应不应该用未来的税款抵冲甄麋诸家的海产品债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