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22节(1 / 2)

策行三国 庄不周 3486 字 9天前

孙策看出了杨修的不安,暗自发笑。两个顶级豪门的结晶,杨修怎么可能甘于寂寞呢。“德祖,汉室已亡,这大将军自然也没意义了。长史不做了,你打算做些什么,从文还是从武,民政还是监察?”

杨修一路上已经想过很多。大将军长史早就不存在了,他在长安的官职是关西安抚使,只是出了司马懿、裴潜这件事,安抚使做得不甚称职。此刻孙策不提他安抚使的职务,自然是不太满意的。

“蒙大王不弃,忘过记功,臣不胜感激。赏罚在君,大王有什么吩咐,臣唯命是从,不求有功,但求尽力而已。”

孙策撇撇嘴,拍拍杨修的肩膀。“关中两年有余,舌战群臣惯了,在孤面前也耍嘴?唯命是从,出了错都是孤用人不当,是这个意思吧?”

杨修窘迫不堪,连忙拱手。“大王误会了,臣绝无此意。”

“有也好,无也好,此一时彼一时,当时让你去长安没错,现在调你回来也是出于全局的考虑。关中形势变了,就要与时俱进,及时转换策略。孤有两个打算,看你自己中意哪一个。一是去河东做太守。河东有盐铁,又在并州、关中、关东夹峙之地,不得其人不可。赵昂能力有限,怕是难负其任,孤需要一个得力之人。一是在孤身边,再做一回主簿,近二十万大军的钱粮调拨,杨仪一个人忙不过来,孤需要一个人统筹全局钱粮,想来想去,还是你最合适。”

杨修笑了。“既然大王这么说,那臣就再做一回主簿。至于赵昂,臣倒是觉得不宜轻动。凉州人得关中如鼠入仓,且喜且惊,一旦惊扰,四散奔逃,又或者怒而噬人,弄不好也会致命的。”

孙策同意杨修的看法。关中的事要慢慢来,不能急,急了凉州人会拼命。他随即委任杨修为行营主簿,全面负责大军的钱粮筹集、转运,各战区之间的调济、补给,包括军械、装备的制造、运输、分配,一概由他管理。

杨修原本就是孙策的第一任主簿,现任主簿杨仪是第三任。虽然对多了一个上官不悦,可是面对自己的前辈,又是出身四世三公的杨修,杨仪就算有什么怨言也只能埋在肚子里,除了憋足了劲要把工作做得更出色,不敢吭一声。

……

孙策随即召见了张玉兰,了解天师道在关中的情况。

张玉兰盯着孙策看了又看,不太敢确定。“草民冒昧,敢问大王,杨长史所说有金声玉振境界的人,莫非就是大王?”

“金声玉振?”孙策想了半天,才想起这个词。几年前,郭嘉、袁权都这么说过,后来老神仙于吉也说过,不过他本人没太当回事,这几年公务繁忙,几乎都忘了。“孤像吗?”

张玉兰神情疑惑。“有点像,又不怎么像。大王强健,声有金玉之质,的确有点像道经中所说之金声玉振,不过杨长史说大王几年前就有此相,按理说,大王如今当更进一步才对。”她想了想,又道:“我明白了,大王日理万机,无暇修行,境界自然难以精进,没有退步已然难得了。”

见张玉兰说得一本正经,孙策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。虽然很多人都提到金声玉振,他本人却没太当回事,只当是身体好、中气足的表现,和成仙得道八杆子打不着。古往今来,也没见过谁真能成仙的。

“你见过有金声玉振之人吗?”

“儿时见过一次。”

“谁?”

“太平道的大贤良师,张角。说起来,他也是我天师一脉,曾来青城山论道。我当时年幼,有幸随父母一见。他说话时声震山谷,如黄钟大吕,我印象极深。可惜他后来野心大于道心,汲汲于俗世富贵,奔走于权贵之间,终致身首异处,着实可惜。”

孙策心中一动,下意识地问了一句。“如果他没有选择这条路,而是继续修行,能达到什么样的境界?”

“我境界不足,学问也浅薄,不敢妄言。大王若是想了解更多,不如问问家母,她或许能为大王提供一点建议。不过修行固然重师承,终究还是要靠自己身体践行。大王若能在百忙之中不忘初心,时时入静,保持灵清明,不为外境所动,就算不能成仙得道,延年益寿总是没问题的。”

孙策沉吟良久,点了点头。他的确想和卢夫人见一面,问问有修行有关的问题。或许是心态的问题,这几年太忙,虽然别人眼中的他依然精力充沛,身体强健,但他自己清楚,他此刻的状态远远不如几年前,反倒是袁衡在不知不觉间进步明显。

他怀疑袁衡迟迟不能受孕可能与此有关,而袁衡能不能生出嫡子关系到政权传承,不能掉以轻心。

第2344章 时势弄人

孙策原本对嫡长子继承制很反感,现在却意识到嫡长子继承制固然有失公平,却是一个维持稳定的办法,尤其是对政权来说。

不是最好的,却是最不坏的。就目前而言,他还找不到一个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办法,即使满清的秘密建储制也避免不了父子相忌,兄弟相残。九龙夺嫡的戏码对看客而言固然精彩,对舞台上的人来说却未免残酷,也没有真正解决问题。

他现在不是看客,而是舞台中央的主角,不是弄潮儿,而是掌舵人。视角变了,观点自然不同。

孙策将卢夫人到达建业,却未能见面的事告诉张玉兰。得知母亲卢夫人被人监视,弟弟张卫被曹昂留在成都,张玉兰心中焦虑。她离开益州的时候,张卫已经去了成都,却没想到会被曹昂留下,只当是正常的公务。现在看来,他们只掌握了老子修行的思想,却没掌握老子权谋的一面,根本斗不过俗世的恶人。在真正成仙得道之前,只能依靠强大的君主。

眼前的吴王显然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
张玉兰当初在关中传道时没有注意掩饰,她的行踪肯定已经落在了有心人的眼里,随时可能威胁到家人的安危。她恳请孙策协助,尽快将消息传回益州,让张鲁等人留意。

孙策一口答应,找来郭嘉,让他安排张玉兰秘密返回鸿门亭,想办法遮掩过去。郭嘉一口答应,鲁肃即将赴关中上任,可以顺便护送张玉兰返回,他还会安排人去鸿门亭散布消息,就说张玉兰这十几天闭关修行,从未离开鸿门亭。

听完郭嘉的计划,张玉兰松了一口气,对吴国君臣多了几分好感。

临走前,张玉兰想见杨修一面,却未能如愿。杨修新官上任,一大堆事务等着他协调处理,忙得昏天黑夜。张玉兰在驿亭旁等了很久,也没看到杨修的身影,只是怅然离去。

得知张玉兰走了,杨修也很失落,独坐良久。

……

在左右两翼顺利渡过黄河后,孙尚香开始指挥大军渡河。

身边有陆逊、徐节协助,背后有孙策撑腰,再加上周密的计划部署,孙尚香的行动条理分明,虽然中间小状况层出不穷,最后的结果还是很完美。

河内无险可守,面对吴军的水陆联合进击,逢纪、司马懿明智地放弃了阻击,退守邘城和天井关,准备凭险阻击。从一开始,双方就清楚真正的战斗不是野战,而是城池攻守。

孙尚香指挥大军进逼邘城,同时分出一部分兵力在丹水河谷列阵,阻击可能从天井关方向来的援兵。

一切准备停当,在陆逊和徐节的陪同下,孙尚香登上了将台,巡视战场。虽然从小在军营长大,还不会走路就有被父兄抱上将台的经历,她此刻的心情却大有不同,数万将士将在自己的指挥下攻城掠地,踏平面前的一切敌人,这种感觉实在太好了。

同样,责任就像邘城背后的太行山,沉甸甸的压在心头,让她不敢掉以轻心。她能感受到王兄隔着黄河的殷切目光。千年以来,她可能是第一个以女子身份为将的,如果战败,不仅会让王兄蒙羞,还有可能让天下女子沮丧,不少人会因此退回闺房,再也没有勇气与男子平起平坐。

忽然之间,孙尚香明白了陆逊的一片苦心。此战必须胜,容不得一点疏忽。

孙尚香回头看了一眼陆逊。陆逊似乎明白她的心意,微笑着点点头。

孙尚香深吸一口气,转身看向三百步外的邘城。邘城并不大,地势却极佳。城建在台地之上,背后就是太行山,无法驻足。吴军只能从东西南三面发起仰攻,面对高达数丈,几乎直上直下的黄土台地,弓弩、投石机等远程武器的射程受到影响,将士进攻的节奏也大受限制,就连孙尚香的将台都视野受限,无法直接窥视城中的情况,守军则可以居高临下,掌握全局。

在太行山雄浑的身影映衬下,邘城显得既微不足道,又坚不可摧。

孙尚香在地图上、沙盘上无数次的观察过邘城,此刻亲临战场,才真正意识到邘城易守难攻的真正含义。刘备、逢纪选择在这里建城,原本就有据险而守,消耗来敌兵力和意志,择机反击的用意,如今刘备死了,邘城却还是发挥了应有的作用。

速胜是不可能的,只能按照预先的部署一步步来,先进行土工作业,建造供射手站立的望楼。因为地势不利,这些望楼要建得非常高,几乎是正常射台的三倍以上,高度大幅度增加的同时,体积也必然成倍扩大,自然成了城上抛石机最好的目标。这对辎重营的工匠提出了苛刻的要求,不仅要建起三倍高的望楼,还要求这些望楼有相当的抗打击能力,不至于一击即毁。

刚刚调到军情处的大匠莫择第一次听到这个要求时,当场翻脸,一甩袖子,用带着胡音的一连串国骂予以回应,直言干不了这活,宁愿被拖出去砍头。反正最后脑壳想破了也没用,不如直接砍了爽快。陆逊好说歹说,又派出羽林卫最漂亮的几个女卫去游说莫择手下的匠师,威逼利诱,软硬兼施,终于让莫择应下了这个任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