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00节(1 / 2)

策行三国 庄不周 3757 字 9天前

孙策嘿嘿一笑。“姊姊说得没错,我正是要做一篇大赋,这名字就叫……就叫《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》,你觉得怎么样?”

袁权“噗嗤”一声笑出声来。“与你相识这么久,还是第一次听你做赋,我可真是荣幸。听说你送了一首诗给阿宓,今天这首赋就送给我吧。”

“敢不从命。”孙策扭了扭腰。“姊姊是不是该先把我请进去,总不能在门口作文章吧?”

“你可真是烦人。”袁权嗔道。

孙策调笑道:“怎么我的赋还没做,姊姊却要出口成章了?”

“你……”袁权羞不自胜,轻咬樱唇,转头乜了孙策一眼,眼神迷离如波,又吐出粉红色的舌尖,轻轻滑过丰满湿润的嘴唇。

没有袁衡在侧,她迅速找到了和孙策独处的感觉,配合默契,浅斟低唱之余犹不忘孙策要做赋送她的承诺。孙策连那篇名赋的名字都记不清,哪里记得内容,只得装聋作哑。袁权也知道他没什么文采,做几句诗已经难得,做赋实在太为难他了,却又不肯浪费这样的机会,便主动让步,气喘呈吁的说道:“你……你好歹……说两句,也让我……了个心愿。”

“这还是你的心愿?”孙策很好奇,没想到袁权还有和甄宓一样的文艺范,想要专属的诗赋。

“我也是……读过书……的女子,未嫁时也……也和闺中蜜友……吟诗……做赋,想着将来嫁一个风……风流名士、博学大儒,只是没想到……后来……嫁了个……伪君子,总算上天待我不薄,遇到了你,此生心愿足矣,若说遗憾……便是你……这文采……稍微逊色了些。本来……也无所谓,人无完人,可是……可是……”

“可是我送了阿宓一首诗,所以你也想要一首?”

“是……是的。”袁权双手捂脸,吃吃笑道:“夫……夫君,我……我是不是很无聊,和一个孩子争风。”

“这不是无聊,这是人之常情。好胜之心,人皆有之,你又怎么可能例外?”孙策坐了下来,将袁权抱在怀中,交颈如鹤,托着她的臀股,缓缓上下。孙策贴在袁权耳边,轻声说道:“姊姊,我尽力做两句,多少不限,你别笑我就行。”

“我怎么舍得笑你。”

孙策闭上眼睛,一边享受一边构思,勉强想起几句,立刻说道:“姊姊,有了,你听好了。”

袁权欢喜不禁。“我听着呢,你快说。”

孙策睁开眼睛,正准备说话,突然发现对面站着一人,一手掩着胸前的衣襟,一手掩着腿心,身材修长挺拔,两条长腿紧紧的夹在一起,正目瞪口呆地看着他们,不是袁衡还能是谁。袁衡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来了,也不知道怎么来到这里,更不知道她看了多少。

“夫君,你怎么不说了?”袁权背对袁衡,不知状况,见孙策半天没说话,又催促道。

孙策脱口而出。“你妹……”

袁衡突然竖起了手指,挡在唇边,缓缓地摇了摇头,蹑手蹑脚地退了出去。

……

来回折腾了两个月,十月末,三封三让终于走完了流程,孙策正式接受朝廷封赏,成为本朝一百多年来的第一个异姓王,并就任大将军,掌内外军事。

诏书公布天下,顿时民情沸腾,舆论嚣嚣。有支持的,也有反对的,即使是支持或反对也并非一致,分歧明显到甚至是背道而驰,争论不休。

有的人支持朝廷,觉得朝廷能面对现实,为了天下太平可以事急从权,封孙策为王,又征孙策入朝主政,而不是选择战争,有胸怀,有气度,天子虽然年少,却非等闲之辈,有明君之相。大汉中兴有望。有的支持孙策,认为孙策封王是实至名归,入朝主政也是天经地义。新政在山东推行数年,效果显著,理当推行天下,恩泽万民。

支持的如此,反对的也不例外。有人反对朝廷举动,认为违背祖制,不仅助长了孙策的气焰,还开了一个坏头,将来称王称霸,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的人会越来越多。有人反对孙策,认为他有谋逆之心,违背了圣人教诲的忠义之道,言行不一致,是个伪君子。

面对汹涌的舆情,孙策稳如泰山,既不急于自辩清白,也没有打压的意思。他按照既定的方针一步步地向前走,最多只是调整一下缓急。

眼下最急的事务自然是防线。天子封他为王,征他入朝主政,都是朝堂上的较量,战场上虽然风平浪静,但暗流涌动。曹操、贾诩加官进爵便是明证。益州、并州是关中的两臂,朝廷的用意再明显不过,战争不仅不会结束,反而会越来越残酷。

战争是烧钱,钱粮是基础,不能有丝毫大意。秋收结束,各州郡的上计结果陆续送到,孙策封王之后的第一次盘算家底,五年计划第一年的实施效果陆续展开,大量的财会审计工作需要人主持。孙策拜张纮为首相,负责全面工作,虞翻为计相,主要负责财政,共同主持年终审计,清点家底。

军事方面,孙策以大将军开府治事,内设军师处,以郭嘉为军师祭酒,下统军师、参军数十名,参谋军事。外设九都督:周瑜督江陵,黄忠督南阳,鲁肃督洛阳,吕范督浚仪,纪灵督任城,徐琨督济南,沈友督北海,太史慈督辽东,甘宁督水师,各委派军师一人、参军数人辅佐军事。此外再设长史一人,由杨修担任,代表孙策入朝主政,与天子斗智斗勇。

军师府和九都督直接向孙策本人负责,不受州郡限制。军权是立身之本,任何时候都不能假手于人。

因为沈友的职务变化,孙策又调整了五州刺史,杜畿继续担任荆州刺史,陶商任徐州刺史,满宠正式接任豫州刺史,伊籍接任青州刺史,高柔接任扬州刺史。

一连数日,孙策都忙得不可开交,不是开会协商,就是接见文武,或是勉励新升官的人,比如伊籍、高柔,或是安抚对职务不太满意的人,比如陶商。还有一些虽然很重要,但一时半会还没办法安排的,他也要接见一下,好让他们安心做事,比如吕岱、孙河。还有询问方略,准备上任的,比如杨修。

虽然还没做皇帝,孙策已经感受到了日理万机的压力,身心疲惫。

第1879章 家与国

腊月底,孙策与孙坚、吴夫人一起回到富春祭祖,袁衡、袁权等人随行。

这大概是他最后一次回富春老宅祭祖了。吴国肇立,要建宗庙,以后祭祖就在宗庙,不用再回富春。

孙策封王的消息早就传回富春,同样引起了不小的哄动,同样是各种意见都有,但反对的声音不多,就算有人反对也不会公开,最多私下里摇摇头,相顾叹惜。来攀龙附凤的人倒是多如过江之鲫,孙策不胜其烦,最后和孙坚商量了一下,由叔叔孙静出任宗正,家族内部的事都由孙静去处理,乡党请托的事也一并让他代理,经过他筛选的人再交由相关部门考核。

孙静倒是无所谓,只要不让他离开富春老宅,他都可以接受。

正月末,孙坚准备起程返回交州。孙策亲自送他登船,为他送行。父子俩在飞庐上站了一会,说了几句闲话,孙策便打算下船。孙坚有些迟疑,欲言又止。孙策看得真切,本想等他主动说,孙坚却只是叹了两口气,挥手示意孙策可以走了。

孙策笑笑。“是不是有话要说,而且和仲谋有关?”

孙坚盯着孙策看了片刻,点了点头,无奈地苦笑道:“我就知道瞒不过你。”

孙策一点也不意外。孙坚这次从交州赶回来,和他有几次长谈,主要是交州前一段时间的战事,该说的几乎都说了,但是有一点他一直在有意无意的避开——凡是与孙权有关的事,他都尽可能不提,实在避不开就轻描淡定的说两句。

孙策早就感觉到异常——以孙权的性格,不可能是这么低调的存在——但他一直没说,现在分别在即,孙坚又有说的欲望,他也不能装看不见。这事毕竟关系到交州的安危,关系到他们父子兄弟的亲情。

孙策重新入座,孙坚也坐了下来,踌躇了片刻,把他的担心说了出来。

孙权到交州之后,非常积极,多次参与作战。他武艺不错,作战也很勇猛,立了不少功,但孙坚很快也发现了他的短处,他战场上的直觉比较差,临阵指挥总是欠缺一筹,做普通将领问题不大,成为名将却不太可能。他的长处在内务,让他统筹粮草,安排辎重,他能做得非常妥贴——在这一点上,他不像孙坚,倒有些像舅舅吴景。如果他能安心处理这些事务,他会是一个得力助手。

可问题是他自己不这么觉得,他一心想冲锋陷阵,想立赫赫战功。他没有说,但孙坚感觉得到,他想和孙策比。可是即使孙坚也很清楚,论战场上的天赋,孙策是他无法超越的目标。

“我以为让他吃些苦头,他就能认清自己,所以追击高干时,我让他做前锋主将,结果他追得太猛,中了刘繇的埋伏。亏得文表(秦松)有预见,安排黄公覆带兵驰援,才没有出大事。”

孙策搓着手指,暗自苦笑。孙坚所说的没出大事只是指孙权没死,他率领的几千人伤亡过半,几乎全军覆没就不提了。“阿翁觉得他能吸取教训吗?”

“我觉得应该能。”孙坚说得很有把握,语气却不太自信。“可是张子布一去,可能适得其反。张子布性格刚直,仲谋对他一向有些抵触,之前在汝南任郡吏时相处就不是特别愉快,如今在交州重聚,我担心会有冲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