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61节(2 / 2)

策行三国 庄不周 3401 字 9天前

袁夫人黛眉倒竖。“你才老呢。我还有几个月才满五十,人生尚未半百,岂敢言老。”不由分说地将杨彪拽了过来。杨彪无奈,只得解开冠缨,去了冠,抱在手中,背对着袁夫人坐着。袁夫人一看,惊愕不已。出长安之前,杨彪还只有少许白发,现在却几乎白了一半。她迟疑了一下,解开束发的发箍,将杨彪的头发解开,用梳子慢慢地梳理着。梳子每一次滑落,上面都有一团黑白相间的头发,她悄悄的握在手心,藏在袖子里。

杨彪有些走神,没注意到袁夫人的小动作。他开始还挺身坐着,后来不知不觉的靠在袁夫人的身上,闭上了眼睛,轻轻打起了鼾声。袁夫人停止了梳理,将杨彪搂在怀中,让他躺得舒服一些,眼泪却不知不觉的涌出了眼眶,顺着脸庞滑下,又滴在杨彪的脸上。杨彪动了一下,袁夫人小心翼翼地抹去泪水,吸了吸鼻子,仰起了头。

她知道杨彪为什么而发愁。这一路走来,所见所闻,实在太让人纠结。正值金秋,沿途不是秋收,就是即将秋收,浚仪以西和以东完全是两个形势。洛阳周边因为战争,百姓流失,三万多屯田兵被征发作战,大部分屯田都荒废了,到处是野草。洛阳城里被董卓纵火焚烧的痕迹随处可见,残垣断壁,野草丛生,一派凄凉景象。浚仪以东则是另外一番风光,因为没有卷入战事,百姓生活还算安定,今年的收成比去年好一些,战事又结束了,百姓们忙着秋收,眉宇间充溢着喜气,战争的痕迹也在不知不觉中褪去。

兖州如此,豫州的情况应该更好一些。任城之战后,孙策将战线推到了兖州境内,去年大疫,曹昂无法自救,只得放开关禁,任由百姓逃往豫州,所以不论是人口还是生产情况,豫州都要比兖州强很多。对百姓来说,这当然是好事,可是对朝廷来说,这却意味着孙策不仅在实力上占据上风,在民心的争取上同样优势明显。

即使是兖州百姓,提起孙策时也是赞不绝口。民心所向,一想到这四个字,杨彪就很纠结。上苍真的抛弃了大汉吗?果真如此,那天子表现出的英主之相又该如何解释?

这些天,杨彪常常辗转难眠,有时候甚至彻夜叹息。

袁夫人抱着杨彪,转头看着车窗外,官道两侧是一望无际的金黄麦田。一河之隔,冀州的天气比兖州要冷一些,秋收还没有开始,不过看庄稼的长势,今年应该收成不错。官渡之战,冀州损失了几万精锐,武力受损严重,对生产却没有太大的影响。不过这也说明,袁谭一时半会没有能力和孙策开战,仅是黑山军就够他应付的了。在必要的时候,他可能还要向孙策低头求和。

一想到这一点,袁夫人心里就非常不是滋味。袁家经营了几十年,最后却因为袁绍与袁术的冲突便宜了孙策。孙策不仅继承了袁术的实力,娶了袁权、袁衡,还打败了袁绍,成了最大的受益者。

这是上苍给袁家开的玩笑吗?

……

当天晚上,杨彪等人在黄泽旁的传舍住宿。

在路上睡了一个多时辰,杨彪看起来精神了不少。晚饭之后,他让袁谭陪着他到附近的黄泽转转。袁谭欣然从命。见杨彪高兴,袁夫人也凑趣,拉着袁权一起去观赏黄泽夜景。

夜风轻拂,湖水荡漾,吹去了白天的燠热,添了几分凉意。秋意渐浓,冀州很快就会迎来冬天。

杨彪背着手,看着月光下波光粼粼的湖水,一声轻叹。“今天十三了吧?”

“姑父记得清楚,今天正是十三,后天便是中秋了。”袁谭笑道:“能在邺城陪姑父、姑母过中秋,于我而言,是一个难得的安慰,也是难得的壮行。”

杨彪迟疑了片刻。“要……出征了?”

“秋高马肥,不得不防。”

杨彪眉头皱得更紧。“你防谁?”

袁谭苦笑道:“姑父,冀州四面受敌,哪一面我都不敢放松,不过最让我担心的还是公孙瓒。张则是卧虎不假,但他在幽州没什么根基,控制不住公孙瓒这个枭雄。界桥、龙凑两战是公孙瓒毕生大辱,如今冀州遭受重创,渤海的主力又增援平原,他如果不抓住机会南下,那他就不是公孙瓒了。”

杨彪刚刚好起来的心情一下子变得极其恶劣。他还没开口,袁谭就开始诉苦,显然是有备而来。他想了想,决定放弃之前准备的婉转说辞,单刀直入。现在只有他和袁谭,有些话还可以直接说,等到了邺城,人多口杂,他再想开口就没那么容易了。

“显思,我的来意,你清楚吗?”

听了杨彪的话,袁谭很平静,默默地点了点头。“大致清楚。”

“你打算怎么办,说说看。”

“我可以向朝廷称臣,也可以向朝廷输入赋税,但父亲的一切都由我继承,朝廷不能派人插手。”

杨彪转身盯着袁谭。“还有呢?”

“在确保冀州安全之前,我不会渡河作战,更不会与孙策发生正面冲突。”

“还有呢?”

“将公孙瓒调离幽州。”

“还有吗?”

袁谭低下头,看着自己的脚尖,沉默了良久。“还有一个条件,想必我不说,姑父也清楚,但我不知道朝廷能不能认可。”

杨彪冷笑一声:“原来你还知道这些都需要朝廷的认可?”

“当然,毕竟这件事涉及到孙策,朝廷如果不敢与孙策发生冲突,一意委曲求全,我也无可奈何。”

第1574章 忽悠

杨彪沉默了,心里有说不出的情绪在翻涌,直欲喷薄而出,却又被理智牢牢锁住,只能憋在心里。他紧紧的咬着嘴唇,胡须在夜风中瑟瑟发抖,连整个身体都在颤抖。

他知道袁谭的要求是什么,但让他难受的却不是这个条件,而是袁谭不经意露出的对朝廷的不屑。这件事是需要朝廷认可的,其他的事根本不需要朝廷认可,朝廷同意我要办,不同意我也要办。很显然,袁谭称臣只是策略,只是迫于形势的选择,一旦他稳住了冀州,他会和孙策一样选择割据一方。朝廷的条件对他有利,他就接受,对他不利,他根本不予考虑。

袁谭只能成为朝廷的盟友,而且只是暂时的。

刚刚战败,只有一州在手的袁谭都不肯向朝廷臣服,孙策又怎么可能听朝廷的号令?袁谭要求朝廷否决孙策对袁绍的指控,那孙策能答应吗?

“显思,虽说我无权做最后决定,但我认为朝廷不可能接受这个要求。”

袁谭反问道:“朝廷不愿接受,还是不敢接受?”

“这个……”杨彪一声长叹。“显思,不愿接受也好,不敢接受也罢,这有区别吗?”

袁谭拱拱手,神情恭敬。“当然有区别。姑父,朝廷放弃了洛阳,迁都关中,想来有再受命之意。既然如此,所谓正朔不过是优势之一,而不是理所当然。承认这一点,也许尊严扫地,至少有勇气面对现实,或许能知耻而后勇。不承认这一点也改变不了事实,只能自欺欺人。我宁愿与勇者结盟,哪怕将来对阵沙场,也不愿意与自欺欺人者为伍,以免被他连累。”

杨彪品味着袁谭的话,虽然觉得很刺耳,却不得不承认袁谭所言有一定道理。

“先父以诏书行事,这是事实,袁家有意鼎立新朝,这也不是什么秘密,就算我向朝廷臣服,朝廷就能忘过记功吗?我要求朝廷否定孙策的指控,并非请求朝廷的宽囿,只是想稳住文武之心,也有一个和朝廷结盟的余地。如果朝廷认定先父矫诏,我身为逆臣之子还能掌控冀州,还能和朝廷结盟吗?所以,这个条件是我们结盟的前提,若朝廷不同意,结盟就无从谈起。”

“好计谋。”杨彪微微颌首。“显思,这是谁的妙计?稳健老辣,让人无以反驳。”

袁谭微微一笑。“姑父过奖了。我麾下虽然没有姑父这样的大臣,谋士还有是几个的,且形势并不复杂,即使我资质愚笨也能说出大概。长安人才济济,我想早就应该分析得一清二楚了吧。姑父,朝廷究竟是什么计划,能不能透露一二?”

杨彪轻笑一声:“显思,既然你都说了,你不可能真正臣服,只能做盟友,那朝廷的计划又怎么能告诉你呢?你还是想想,如果朝廷不接受你的条件,你该如何生存下去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