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0节(1 / 2)

策行三国 庄不周 3788 字 9天前

那三年的蛰伏让袁绍褪去青涩,由一个意气风发的贵公子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,也让他结交了何颙、许攸等人,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力量,将袁基、袁术兄弟远远地抛在后面。

难道袁绍经此挫折,不仅没有颓丧,反而像宝刀回炉重炼一样,重现昔日的锋芒?

郭图心潮起伏,思绪万千。他希望看到这一幕,但他又不敢奢望,毕竟袁绍已经五十岁了,指望他像弱冠之时一样抛弃既有的一切,选择一条截然不同的路,未必期望太高。

就算是圣人也未必能做到这一点。

两人各自出神,大帐里一时安静无比,只剩下两人的呼吸声。袁绍的呼吸悠长,郭图的呼吸急促,截然不同,却又和谐无比。

不知过了多久,沮授和荀衍赶到,打破了这难得的默契。袁绍也恢复了平静,请沮授、荀衍入座,然后开门见山的提出了自己的问题:洛阳怎么办?如何才能真正击败孙策?

荀衍很谦虚,看向沮授。沮授抚着胡须,打量着袁绍和郭图,心里有些狐疑。这两人的神情都不太对劲。袁绍有一种最近很难看到的平静,而不久之前,在审配的灵前,袁绍还是一副六神无主的模样。郭图看似淡定,但他的眼神中却藏着掩饰不住的激动。

他们刚刚说了什么?莫非郭图灵光乍现,又给袁绍出了什么好主意,现在要在他们面前炫耀一番?这样的事郭图没少干,但沮授从来不觉得他那些的所谓的妙计有什么妙可言。

见沮授眼神疑惑,沉吟不语,袁绍咳嗽了一声,再次请计。

沮授收回心神,略作思索。“主公,以退为进,伏击孙策之计,想必公则已经说过,我就不多言了。不过,孙策谨慎,会不会中计,由不得我。”

“没错。我正是想问,若孙策不中计,我们该如何,是留在河南,还是退回河北?”

沮授再次看了袁绍一眼。他现在可以确证,袁绍今天的情绪的确有些不同。他心中一动,忽然觉得这是一个机会,一个本来以为不太可能的机会。他仔细打量了袁绍两眼,咬咬牙,躬身一拜。

“主公,臣有一计,或许可解眼前之困。”

“说来听听。”

“向长安称臣,迎奉天子回京。”

袁绍眉梢微颤,静静地看着沮授,眼神凌厉如剑。过了一会儿,他神色稍缓,目光由沮授脸上挪开,看向荀衍和郭图。荀衍和郭图都很震惊,他们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,沮授之前连一点口风都没透露过。见袁绍看过来,脸色平静,看不出是喜是怒,郭图一时踌躇,抚着胡须沉吟不语。荀衍嘴唇动了动,似乎想说什么,但随即又闭上了嘴巴。

袁绍的眉头再次颤了颤,眼神定在荀衍脸上。“休若,你觉得如何?”

荀衍躲不过,只好躬身施礼。“主公,臣以为……别驾之计可用。”

袁绍又看向郭图。“公则,你意下如何?”

郭图福至心灵,虽说有些不甘,却也不得不承认沮授此计甚妙,是解决眼前困局的最佳选择。看袁绍的神情,他已经接受了,只是出于礼貌,要征询一下他的意见。他连忙说道:“主公,臣亦以为此计甚妙。”

袁绍笑了,起身走到沮授身边,弯下腰,伸手拍拍沮授的肩膀。“公与,你便是我的子房。”

第1453章 嫁祸

严格来说,袁绍已经向朝廷称臣,承认了天子是先帝的血脉,但他一直没把长安朝廷当回事,以诏书自称的事一直没停过,即使被孙策抓住了把柄,他也不在乎。

因为袁绍很自信,长安朝廷不足为虑,孙策也不是他的对手,只要他亲自挥师南下,中原唾手可得。不仅他这么想,审配等人也这么想,所以当长安发生旱灾时,冀州就是一粒粮食也不肯给。沮授多次建议改善与朝廷的关系,借朝廷的名义与孙策对抗,都被袁绍拒绝了。他也找过审配,审配同样不予理会。

时移境迁,如今黄琬兵败投降,审配被俘自杀,洛阳无主,袁绍再无必胜的信心,又不肯坐视孙策将洛阳收入囊中,想来想去,将洛阳交给朝廷竟成了唯一可行的选择。袁绍不仅不反对,反而盛赞沮授为张良,不仅郭图觉得刺耳,就连沮授自己都觉得怪怪的。

不过此时此刻,没人会计较这些细节。得到了袁绍的赞同,沮授进一步分析了向朝廷称臣后的安排。首先当然是上请罪疏,为之前的事向朝廷做一个解释,以示诚意;其次是对当前形势做一个说明,当然不能说成是主动发起进攻,只能说是受太尉黄琬之令,奉诏讨贼。原因很简单,孙家父子坐拥三州,这岂是臣子应该做的?逆臣不讨,朝廷还有什么威严可言?

袁绍一听,忍不住赞了两声。他为什么出兵其实并不重要,就算他不解释,朝廷也不敢拿他怎么样,这么说的关键在于阻止朝廷和孙策结盟。此战过后,袁绍只有冀州,对朝廷的威胁已经很小,手握荆豫扬三州的孙家父子才是朝廷的心腹大患。朝廷如果想剿灭孙策,必然要倚重袁绍的力量。朝廷如果想绥靖,那就等于自打耳光。

总而言之,这封请罪书名为请罪,其实是嫁祸,把孙策推到火堆上烤。

郭图虽然心里不自在,也不得不承认沮授这一计的确好,至少目前看来如此。他笑了笑。“主公,公与此计甚妙。事不宜迟,可命孔璋(陈琳)做书,若伏击孙策不成,即可以快马上奏朝廷。”

袁绍连连点头,心领神会。计策再好,毕竟是无奈之举。当务之急,还是先考虑伏击孙策的事。如果能重创孙策,谁还理会朝廷?

几个人商议妥当,即由陈琳做表,沮授则去与审英等人沟通,商量撤军的事。情况正如郭图所说,审英等人虽然哭着喊着要为审配报仇,却没人敢真与孙策拼命,听说袁绍要以退为进,伏击孙策,个个举手赞同,没有人有一句异议。

袁绍随即召集众将议事,慷慨激昂了一番,下令撤退。

……

孙策很快收到消息,但他没有立刻追击,只是派出斥候尾随。

他的确取得了几次大胜,可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,袁绍还有很强的反击能力,贸然追击,一旦中伏,很可能会被袁绍翻盘。

但他也不能让袁绍就这么离开。袁绍实力犹存,尤其是他本人并没有遭受真正的打击,等他回到冀州,缓过这口气来,说不定自信心膨胀,再次兴兵南下。他不怕袁绍再来,但他不愿意耽误时间,既然开战,就要把袁绍打疼,让他短期内不要轻举妄动。

孙策与郭嘉、鲁肃等人商量,郭嘉一时也难以决断,袁绍有可能是真的打算撤退,也可能是以退为进,两者并不矛盾。既不能让袁绍就这么走了,又不能中他的计,首先就要搞清楚袁绍的真实用意,才能有的放矢。可是仓促之间,他根本没有时间去搞清袁绍的真实意图。

孙策灵光一现,提出了一个建议:换俘。

接连数战,除去当场杀伤致死的,孙策总共俘虏了一万三千多冀州军,其实又以审配的部下为主。濮口之战,蒋钦袭营,抓了近四千俘虏。黄水之战,又抓了五六千人。这些人都是青壮,当然可以留下来做苦力,不过思乡之情难免,他们的家人都在冀州,很难安心在中原生活,以后一有机会,他们还会逃亡。最近为了看管这些俘虏,孙策可费了不少心思,仅是支出的粮食就不是一个小数目。

孙策现在不缺人口,如果用这些俘虏来刺激一下袁绍,未尝不是一个办法。不管袁绍是真的撤退还是想埋伏他,都不能让他走得这么痛快,非逼他再战一场不可。

郭嘉觉得可行,随即从俘虏里挑出一些人,让他们回营送信,传递消息。在俘虏营挑人的时候,郭嘉对俘虏们说,袁绍已经撤军了,但是没人关心你们的死活,孙将军本来可以把你们送到矿山里挖矿,或者送到山里伐木烧炭,让你们做苦力做到死,但他是个仁慈之人,不想这么对待你们,所以愿意交换俘虏,让你们有回家的机会。不过袁绍肯不肯出这个钱,我们就不知道了,各位自安天命,有人来赎,你们就回去,没人来赎,也别怨我们,这都是你们的命。

此言一出,俘虏们都心动起来。如果有可能,谁想做苦力到底,埋骨他乡啊。

郭嘉根据俘虏们的籍贯和原属将领,精心挑选了一百人,让他们回营传消息,同时为相识的人带口讯,看看谁愿意赎,谁不愿意赎,愿意赎的抓紧时间凑钱凑物。根据俘虏的身份,郭嘉又设定了不同的价码,最便宜的是普通士卒,用钱换也行,每人一万,用粮换也行,每人五十石,用马换也行,一匹中等战马换三个人,一匹上等战马换五个人。

这个价格很公道,就连俘虏们都觉得孙策太仁慈了,才要这么点钱,等于干一年农活而已。由此可见,孙策是有诚意的,能不能活着回去,就看亲人、乡党们有没有同情心了。

不用郭嘉多说什么,俘虏们纷纷托那些信使传话,求他们去找人。

一百信使带着万余俘虏们殷切的希望,离开孙策的大营,追赶袁绍的大军去了。

郭嘉特地等了半天,这才派石韬为使者,带着换俘的公文去追袁绍。他特地关照石韬,不要急,慢慢走,要给那些俘虏信使们充足的时间。此外,如果你有机会看到我从叔,帮我带几句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