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39节(2 / 2)

策行三国 庄不周 3455 字 9天前

“于公,什么是金声玉振?”

“金声玉振是外相,是指人的声音有金玉之质,归其根基,是人的元气充足,身体康健。依五行而论,肾为水,为先天之气,先天之气充足则身体强壮。水生木,木为肝,肾水润肝则目明。金为肺,肾水反哺肺金则发声宏亮,有金玉之音……”

孙策听郭嘉解释过金声玉振,但郭嘉是听人说过,他本人对此研究不多,解释也远不如于吉这个修道之人说得清楚。以五行生克、脏腑学说为核心的中医在后世已经没落,时常被人斥为伪科学,但孙策并不这么想,是不是伪科学可能只是标准问题,但中医能治病救人却是实实在在的。且不说西医传入之前,即便是西医传入之后,中医一样有生存空间,身体不舒服了找中医调理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选择,绝不会被人当作烧香拜佛一样迷信,更不用说针灸、按摩这样的医疗手段甚至得到了西方医学界的认可。

不能因为你解释不了就称之为伪科学,是不是伪科学要看疗效。于吉的解释是不是科学,孙策不敢判断,至少觉得有点道理。

“那达到金声玉振难不难?”

“说难也难,说不难也不难,这既和天赋有关,也和修行方法有关。如果天赋好,修行方法得当,快的百日,慢的三年,基本就能成功。不过天赋好的人既少,得当的修行方法也难得,所以真正能迈过这一步的人百不足一。有很多人修道修了一辈子,也没法迈过这道坎。”

于吉看看孙策。“将军天赋过人,修行方法也得当,但你的心思不在修道上,所以你只碰到了金声玉振的门槛,此生能否登堂入室,尚未可知。”他抚着胡须,似笑非笑地打量着孙策。“如果我猜得不错,将军修的是房中术。房中术的确是修道妙法,但凶险也逾于他法,若道心不坚,常常会沦为下流末道。将军当慎之。”

孙策老脸发烫,强作镇静。“如果道心坚定,修行得法,能成仙吗?”

“能不能成仙,我不敢断言,尽天年还是有可能的。”

孙策笑了。天年说法不一,但大致上是指一百到一百二十岁之间。即使是在科学昌明的二十一世纪,能活这么久的也不多。“别说能尽天年,能像于公一样百余岁还身体强壮,我就心满意足了。”

“将军知足常乐,自然是好事。不过,天年只是修道成仙的基础。”于吉收起笑容。“修出世道最要紧的就是时间,顺则凡,逆则仙,一顺一逆为一天年,共一百二十八岁。一百二十八岁依然精完气足,才算是真正迈入道门,有成仙的希望。所以上古能成仙的人往往都是长寿之年,长寿未必能成仙,但成仙的都长寿。为何?非长寿,不足以观天道也。即使是修入世道,若英年早逝,也无从谈起。尧寿一百又一十七年,舜寿百年,他们能成圣人和长寿密不可分。”

孙策将信将疑,但他听得很入神。于吉说的这些理论对不对?他不敢断言,毕竟他没见过真正的仙人,于吉本人甚至还没真正迈入道门,他本人也没见过成仙的人。可是没见过不代表就不存在,轻易的承认当然不对,轻易的否定也未免草率。

而且于吉也没有要求他修出世道,他希望他主修入世道,兼修出世道。兼修出世道能让他身体强壮,活得更久,有足够的时间修入世道。入世道最大的困难就是人亡政息,活得久是实现理想的基础条件,于吉举尧舜为例比较极端,但考诸信史,建立功业的天子大多长寿也是事实。

说到这个目的的时候,于吉又举了一个反面例子:张角。张角如果不是死得早,就算是皇甫嵩也未必能轻易打败他。在皇甫嵩之前,他已经击败了卢植和董卓,如果不死,他一样能击败皇甫嵩。

孙策很惊讶。“张角真有道行?”

“将军麾下有黄巾将领,应该知道黄巾军修房中术的人不在少数。”

孙策点点头。他知道黄巾军男女杂处,因此被人讥为污秽,其实黄巾军只是俗称,他们的正式名称是太平道,奉行的经典是《太平经》,修行的道法中就包括房中术。当然了,对绝大多数人来说,修道是个幌子,贪男女之欲才是真相。

“张角少年时奉道十余年,已经达到了金声玉振的阶段,他有九节杖,传道时声音宏亮,颇有蛊惑人心之能。此外,将军听说过黄巾力士吗?”

孙策一惊。他听说过黄巾力士,但具体情况却不清楚。

“黄巾力士是张角传道时陆续收的弟子,对张角忠心耿耿。这些人不仅身体强壮,武艺高强,而且经张角施用秘术,力大无穷,刀剑难伤。两军作战时,张角常让黄巾力士先破敌阵,再以大军掩杀,战无不胜。不过这些人只听张角的,张角一死,他们就成了行尸走肉,很快就阵亡殆尽。没了张角指挥,又没有黄巾力士突阵,黄巾一败再败也就在所难免了。”

孙策心中一动。“于公,你的意思是说,张角练就黄巾力士的秘术来自《太平经》?”

“是的,不过这些都是旁门左道,并非真正的道法,有伤天道。我希望将军不要用。”

“这么说,于公有?”

于吉点点头。“如果将军需要,我可以将《太平经》一百七十卷写给你。炼制黄巾力士的秘术就在外篇中的拘校卷。”

第1214章 太平经

黄巾军败,太平道遭到朝廷强力打压,很快就消声匿迹,随后魏晋时的道教就成了天师道的天下,《太平经》也逐渐散失,一部分残卷散落于《道藏》之中,后世有学者辑出校注,也分为一百七十卷,但学界公认,这些绝非原貌,能有原本的一半就不错了。

于吉说能将《太平经》一百七十卷写出来,孙策的确有些惊讶。

“大概有多少字?”

“没算过,大概五六十万吧。”

“你全记得?”

于吉笑了。“将军没见过《太平经》,难辨真伪,不如我背一段《天下至道谈图释》,如何?”

孙策好奇心大起。他知道有人记忆力超群,号称有照相式记忆,没想到于吉也有这本事。他做了个手势,请于吉开始表演。于吉也不客气,清了清嗓子,开始背诵。

《天下至道谈图释》连原文加注释大概有一万多字,也不算特别多,于吉背得很轻松,没一会儿就背了一大半。孙策没和原本对,但他知道大致不差。看看郭嘉,郭嘉也点头表示赞同。于吉的记忆力果然非同一般,背下《太平经》还是有可能的。

孙策立刻让人取来纸笔,请于吉先把黄巾力士的秘术写下来。他觉得很好奇。于吉也不推辞,提笔就写。于吉的书法不错,自有一股出尘之气。他一边写,孙策一边看,看了一半,他便明白了所谓的黄巾力士秘术是怎么回事,于吉为什么说这秘术有伤天道,不建议他用。

秘术包括两部分:一是抗击打训练,一是丹药。两者相辅相成,被选为黄巾力士的人先服丹药,然后让人用棍棒击打身体,由轻渐重,由少渐多,然后再用药水清洗。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直到身体结实,刀剑难入。上阵前,再服一种丹药,便不觉痛楚,唯知奋勇向前。

这不就是硬气功么。

在二十世纪末,硬气功曾经风靡一时,后来被斥为骗术。说硬气功是骗术倒也不冤枉,因为这其实和气功没什么关系,正常人只要肯吃苦,也能练得出来。但说硬气功一点没用,却也不是事实。经过锻炼,的确可以获得超强的抗击打能力,尤其是对刺杀有突出的防护能力,银枪刺喉就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表演。

只是表演就是表演,有一系的标准操作,如果不按那个套路来,就算练过硬气功也不能刀枪不入,尤其是面对子弹的时候,更是一枪两个眼儿。

孙策知道这里面的诀窍,但这个时代的人不知道,当他们看到刀剑无法伤害黄巾力士时,自然会产生畏惧心理,而黄巾力士也会如神附体,加上对张角的彻底服从和自身的武功,在战场上的确能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。受伤肯定还会受伤,否则就不会有阵亡损耗了,但打了胜仗,人们只知道黄巾力士战无不胜,很少有人关心那些阵亡的。

这样的秘术不用也罢,投入太大,效果却不怎么样,真遇到强弩,硬气功再好也不顶用。有这时间和精力,他宁愿用在增加虎卫、武卫两营的训练和装备上。

写完秘术,见孙策一脸不以为然,于吉不仅不失望,反而松了一口气。

这时,吕岱过来汇报,宾客已经全部散了。孙策便请于吉回去继续聊。他们回到水榭上,袁权安排了酒食,孙策等人入座,接着听于吉讲解《太平经》的道义。

与孙策之前听到的传言略有不同,于吉口中的《太平经》是另外一个版本。不知道是原本的传言有误,还是于吉改变了主意,实话实说,他所说的《太平经》并非得于阳泉神水,而是一部很多人的汇编之作,于吉本人就是其中之一。他们也不是凭空编写此书,而是有所本,其中有一些是不见流传的古籍。

也就是说,《太平经》是一部《吕氏春秋》、《淮南子》式的集体创作。这里面既有政治理论,也有养生秘法,还有一些拘鬼禁邪的方术。因为是多人杂撰,所以文风不统一,见解也常有牴牾之处,但总体而言,这可以算得上这个时代的一部集大成之作。

仅思想而论,《太平经》的学术思想是老子思想的发挥,兼有一部分儒家思想,是一部儒道杂揉之作。这也很正常,汉代儒学大兴,启蒙的教材都是《论语》《孝经》一类,读书人多多少少都会有儒学底子。

孙策最感兴趣的还是养生术。对他来说,有于吉在面前,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养生术。至于治国理论,一群出世修行的人懂什么治国啊,于吉那点装神弄鬼的手段根本不够看,张角也是破坏有余,建设不足,真把《太平经》当治国纲领,他会死得和张角一样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