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04节(1 / 2)

策行三国 庄不周 3650 字 9天前

杨仪顿时红了脸,连忙还礼,口称不敢。他给周瑜找了这么多麻烦,本来准备好了挨周瑜一顿驳斥,没想到周瑜反而向他致谢,倒让他有些措手不及。

周瑜又问起关中的情况。他刚刚从江南回来,还不太清楚关中谈判的事。孙策一直和他保持联络,每隔几天就会有消息来,有事则话多,无事则话少。他提到了派蒋干去关中的事,目的很简单,就是推行荀攸提议的尊王攘袁方略。他也清楚,这个方略对孙策的确有利,可是困难也不小,尤其是粮食短缺很难解决。张纮刚刚也说了,南阳各县的仓库都空了,那如何筹备给关中的粮食就成了问题。

具体涉及到周瑜,就是需不需要从南郡和江南转运粮食,转运多少,会不会影响南郡驻军的供应。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拿下益州,超出了他们的预期,秭归、夷陵防线必须要加强,别的地方都可以缓一缓,这几个县的粮食不能动,不仅不能动,还要酌情增补。

对周瑜的问题,张纮做了解答。

根据孙策的计划,前后可能要给关中转运两百万石,但这两百万不需要一次性运到,第一批只准备给三十万石。这些粮食暂时由丹水、析县等五县筹措,主要以向当地世家借贷为主,以秋后的田租偿还,期限三个月,利息三分。这两年南阳没有什么战事,世家和不少百姓家里多少都有点存粮,暂时不会影响生计,能赚点利息,他们也不反对。五个县,多的七八万石,少的两三万石,筹措三十万石粮没什么问题。

根据对关中户口和驻军的估计,这三十万石能解燃眉之急,缓解灾情,稳定人心,其后再视情况而定,这情况包括灾情的发展、双方谈判的进度,逐步进行调拨。如果能将时间推迟到八月秋收以后,压力就会小得多,以南阳的户口基数和耕地面积,一次性拨付五十万到一百万都没什么大问题。如果要在秋收之前拨付,问题可能会大一点,到时候可能要从江南调拨一部分应急,或者从颍川抽调一部分。

这些都是建立在没有大战事的基础上。孙策的主体方针是能拖则拖,能谈尽量谈,但各地驻军的军粮要保证供应,随时准备作战,以战促和。如果真的发生战事,优先供应军粮。实在不行,就以高利息向世家借贷,必要的时候可以用木学堂的技术转让为条件。至于关中,不管谈判进展如何,赈济必须执行,尽可能减少饥民饿死的事情发生。区别只有于谈判顺利,就运粮到关中。谈判不顺利,就吸引饥民到南阳来,趁机抽空关中的户口。江南四郡到手之后,屯田正在展开,安置十万户是绰绰有余。

周瑜心领神会,告辞张纮,来到侧院。

使者周昉正在院中转圈。他是周忠的次子,周瑜的从兄,比周瑜大五岁,成年后一直跟着周忠,前些年吃了些苦头。他的兄弟周晖被杀后,他就成了周忠的继承人,这次周忠迁大司农,他也被天子封为议郎,奉命出使南阳。

他已经知道周瑜来了,正在等消息,一等不来,二等又不来,已经有些焦急,正在转圈,忽然听说周瑜来了,连忙回到堂上坐定,摆出一副泰然自若的模样。看到周瑜,他才起身,来到阶下,伸手揽住周瑜的肩膀,亲热的笑道:“公瑾,别来无恙?啧啧,这带兵的就是威风。”

周瑜笑笑。“公明,你说笑了,我哪有你这天子使者威风。叔父升任九卿,你也正式入仕,待会儿谈完公事,随我回家去,我设宴为你庆贺一下。”

周昉眉头一挑,听说了周瑜的言外之意。“公瑾,张长史不肯接受朝廷的条件?你知道是什么条件吗?”

“听公明你的意思,这条件很诱人?”

周昉松开了周瑜的肩膀,来回转了两圈,在周瑜面前站定。“公瑾,封侯算不算一个诱人的条件?”

周瑜不动声色。“封谁为侯?封什么侯?”

“封你父子为侯。”周昉说道:“当然,孙将军父子加官晋爵是意料之中的事,毋须多言。关键是你,如果你能促成此事,天子可以封你父子为侯,你父亲为桐乡侯,你为龙舒侯。”

周昉话音未落,周峻已经瞪圆了眼睛,发出一声惊呼。“当真?”

周昉笑了,既有些得意,又有些掩饰不住的羡慕。他的祖父周景有爵位安阳乡侯,由大伯周崇继承,他的父亲周忠虽然官至大司农,封侯却遥遥无期,他也不敢奢望。周瑜这一支就更指望不上了。可是现在时势造英雄,周瑜依附孙策,不仅自己能以战功封县侯,连他的父亲周异都跟着沾光,封乡侯,而且龙舒县和桐乡都离舒县很近,是莫大的荣耀。

周瑜自己有了侯爵,那周异的桐乡侯就会由他的兄长周瓘继承,然后再传给周峻。换句话说,周峻即使现在开始不努力,也可以安稳的继承爵位。官位不能继承,爵位是可以继承的。某种程度上,爵位比三公还难得。所以周瑜还没说话,周峻已经心动了。

因为这根本是一个无法拒绝的诱惑。

第1114章 云泥有别

周瑜恍若未闻。别说兴奋,眼神连一丝波动都没有。如果一定要说有,那也是失望。

“听说成德人刘晔也在长安,兄长可曾与他见过面?”

周昉有些迟疑。周瑜的反应不在他的预料之中,却问起了刘晔,这让他很不安,有一种被人看穿的感觉。他转了转眼珠,顾左右而言他。“公瑾,你觉得这个条件还不够?人苦不知足,拜将封侯,这是无数人一辈子也难以企及的成就,你刚刚弱冠就得到了,应该知足。”

周瑜笑笑。“是啊,我刚刚弱冠就封侯拜将,是该知足,可以解甲归田,放马南山了。”

“噫,公瑾,我可没这个意思,你正当年华……”周昉说了一半,突然听懂了周瑜话里的讽刺,顿时尴尬无比。他看着周瑜,周瑜也看着他,还是那么平静,看不出一丝情绪的变化,仿佛说的是别人的事,与他无关。他讪讪地笑了两声。“公瑾,我可没这意思,这……是朝廷的旨意。”

“朝廷还有其他旨意吗?”

“公瑾,我……不懂你是什么意思。”

周瑜吁了一口气,沉吟片刻。“兄长,都是自家人,我就直话直说了,这个要求太过了,完全不可能。当然,你是我的兄长,不能不留点情面,要不然叔父这个大司农也难做。这样吧,旨意是给孙将军的,孙将军对张长史有授权,在张长史的权限范围内,他可以酌情处理。现在已经过了张长史的权限,我建议他送你去平舆,由孙将军亲自处理,如何?”

周昉眼珠转来转去,猜测着周瑜的言外之意。

“不过,我事先提醒你,平舆与宛城之间相距数百里,一来一去,最少也要半个月,孙将军公务繁忙,能不能及时见你,我也说不准,万一不凑巧,你甚至可能要追到吴会去。当然这样也不错,顺便看看吴会屯田的情况,知道粮食来之不易,将来向天子回报时,也能言之有物。”

周昉这次终于听明白了。这个要求太过份,要改趁早改,要不然让你到豫州、扬州跑一圈,千里奔波还是小事,耽误了时间是大事,关中可等着粮食救命呢,他要是迟迟见不着孙策,关中就完了。而要做到这一点太容易了,张纮派人通知孙策一声,就算孙策在平舆,要躲着他也容易得很。

张纮没有直接赶他走,不是给他面子,是给周瑜面子。

周昉咂了咂嘴,不动声色的挥了挥手,示意侍者退下。周峻是周瑜的从子,贴身侍从,不用退下,所以他站着没动。周瑜转头,对周峻说道:“元山,你去见张长史,就说我正和公明说话,你向他借《汉书》一观,尤其是《王莽传》,借来抄两遍。”

周峻一听,脸色顿时一变,低下头,应了一声,转身去了。周昉不悦。“公瑾,你这是……”

“读史明理。”周瑜淡淡地说道:“他跟着我征战,没什么时间读书,要补补课。”

周昉的脸颊抽搐了两下,眼中闪过一丝怒意。他反应再慢,也知道周瑜不是简单地让周峻读书,这分明是一个惩罚,惩罚周峻刚才的反应。读书很正常,抄书也很正常,可是抄两遍就不正常了。他沉下了脸,盯着周瑜,嘴角撇了撇。

周瑜看着周昉,平静如水,温润如玉,连一点锋芒都看不到,却让人有一种无隙可击的感觉,就像面对一座坚城。别说攻击,就算是看一眼都让人绝望。

周昉收回了自己的眼神,从袖子里抽出另一份清单,递到周瑜面前。周瑜接过来扫了一眼,点了点头。这份清单理性了很多,主要是粮食、布匹,军械也减到了三百套,如果说有什么意外的话,就是丝帛要得有点多,而且不是今年一年,是希望建立一个长期的供赋制度,并要求在武关建市,保持商路畅通。

“公瑾,这个可以了吧?”

“可不可以,要由张长史来决定,到时候你们再谈。”周瑜将清单递了回去,云淡风轻地说道:“我只能给你一个建议,能在南阳谈,尽量在南阳谈。南阳要不到的,你到平舆也要不到。”

“那……南阳谈成的,孙将军都能答应吗?”

周瑜抬起眼皮,瞅了周昉一眼,意味深长的说道:“兄长,孙将军能将荆州军务交给我全权处置,他还不放心张长史处置荆州的政务?你别忘了,我请孙将军到舒县居住,张长史却是孙将军请来的名士。”

周昉很尴尬地笑了。他听懂了周瑜的意思。张纮能决定是否满足朝廷的要求,周瑜也不需要朝廷封侯,他铁了心依附孙策,要做开国功臣,根本不在乎朝廷的封赏。他视作不次之赏的封侯在周瑜的眼中根本不值一提,反而是个避之不及的麻烦。

唉,刚才那么兴奋,真是丢人啊。

说完了公事,周瑜起身告辞。张纮坐在堂上,周峻低着头站在阶下,手里抱着一卷书。周瑜上了堂,向张纮致谢。张纮笑道:“少年无知,教训两句便是了,没必要抄书吧,《王莽传》五万余言,看一遍都累人。”

周瑜拱拱手,笑道:“五万余言虽然不少,能睹一朝兴衰,也是值的。况且长史的批注一字千金,他能有机会观瞻学习,累一点也是值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