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7节(2 / 2)

策行三国 庄不周 3035 字 9天前

徐盛翻身落马。

那一瞬间,孙策看清了郭武的矛法,嘴角露出一丝会意的微笑。

郭嘉愣了一下,转身对孙策说道:“将军,子威刚才那一击,是不是有避实击虚的太极之意?”

孙策点点头。他只知道马超领悟了矛法中的刚柔之意——因为马超恨不得所有人都知道他领悟了太极之法——却不知道郭武也领悟到了,而且用得这么纯熟。这小子悟性好,又肯用功,将来还有提升的空间。

山谷中,徐盛翻身坐在地上,有点懵。他回头看看郭武,又看看自己跑回来的战马和落在地上的铁矛,不知道在想什么。过了一会儿,他站了起来,向策马回来的郭武拱手施礼。

“郭兄矛法神秘莫测,盛佩服。敢问郭兄师门,能教出郭兄这样的弟子,一定是天下闻名的武学大家。”

郭武笑了,将长矛横在马鞍上,俯下身子,冲着徐盛咧了咧嘴。“想拜师吗?”

“如果有这样的荣幸,当然是求之不得。”

郭武转头,看看山坡上的孙策。“喏,远在天边,近在眼前,孙将军便是。”

“孙……将军?”徐盛大吃一惊,连说话都不利索了。孙策和郭武年龄相当,怎么可能是郭武的师父?

“没错,孙将军虽然不是我的启蒙之师,却是我能领悟刚柔之道的引路人。你要是想学高深矛法,以后除了同僚之间互相切磋,有空不妨向将军多请教。”

“多谢郭兄。”徐盛感激不尽,再次向郭武行礼。这有些匪夷所思,可郭武的神情不像是开玩笑,开玩笑也不至于拿孙策开玩笑。虽然被郭武击败,但他心情非常好,不仅有了用武之地,而且遇到一群武艺高强的同僚,以后可以天天在一起切磋。对于一个武者来说,这简直是梦寐以求的好事。

徐盛来到怒气未消的郭援面前,拱手施礼,说了几句场面话。郭援虽然郁闷,也只能忍了,强笑着打了招呼。谢广隆更放得开,他拉着徐盛的手笑道:“置之死地而后生,文向,你是一个勇士,白毦士欢迎你这样的人。不过以后上阵可不仅要猛,还要学点奸,要智勇双全嘛。我觉得你有这方面的潜质,将来一定会超过我和公佐。”

徐盛忍着笑。“有机会一定向谢兄请教。”

“好说,好说。”谢广隆哈哈大笑。

比武结束,将士们意犹未尽,聚在山坡上不敢散去。陶应带着两个亲卫赶了过来。他还没开口,孙策就猜到他的用意,只是装作不知。陶应来到孙策面前,翻身下马。

“将军,你麾下又多一位万人敌,真是让人羡慕啊。”

孙策笑道:“仲允兄,你特地赶来,不会是说几句奉承话吧?”

陶应嘿嘿一笑。“将军,我在想啊,你身边有这么多勇士,或许可以向刘和挑战,挫挫他的锐气。”

孙策微微颌首。“不瞒仲允兄,我正有此意。刚刚还和郭祭酒商量,想毛遂自荐,为仲允兄打个头阵。”

第932章 王朗

陶应原本还担心孙策推脱,听孙策说也有此意,顿时大喜。

两人就在山坡上席地而坐,商量起来。孙策没有直接说奔袭广陵的计划,这件事他还要再考虑。他对陶应说,他想向刘和约战,要派勇士和刘和比武。

陶应刚刚看了一场比武,但胜负来得太快,意犹未尽,听了孙策这个建议,正中下怀,连声叫好。孙策趁势提出自己马力不足,请陶应多拨一些粮食,陶应满口答应,立刻让人安排。不过他更关心的还是约战。当着他的面,孙策让顾徽写了一封战书,由陶应派人送往下邳城。

两军结盟,孙策很客气,主动将主将的身份让给他陶应,他只是配合陶应作战的客将。这么做是为了扶陶应上位。陶应是他一手带出来的,远比陶商更亲近,陶应的地位越稳固,对他越有利。陶应对此心知肚明,投桃报李,事事和孙策商量,绝不敢自作主张。

看着使者带着战书下山,陶应已经有些迫不及待,眉开眼笑地说道:“将军,在哪儿比武好?”

……

“比武?”刘和放下战书,打量了一眼使者王朗,忍不住笑了一声:“这是谁的主意?”

“当然是陶将军。”王朗严肃的说道:“孙将军是会稽太守,他只是来助阵的。”

刘和有些诧异,重新打量了王朗两眼。“敢问足下姓名?何处人氏?”

“郯县王朗。”王朗不卑不亢地拱拱手。

刘和大吃一惊,连忙起身,来到王朗面前。“你是故太尉杨公弟子王君景兴?”

王朗点点头,面色平静。

刘和很尴尬,整理了一下衣衫,向后退了一步,深施一礼。“死罪,死罪,久闻先生大名,一直无缘得见,不意今日唐突,还请先生恕罪。”

王朗双手虚扶。“将军不必如此,朗不过是一书生,将军却是宗室之后,如今又拥兵数万,尊卑有序,不可乱了纲纪。”

“先生若是这么说,和真是无地自容了。”刘和面红耳赤,连忙请王朗上座。王朗是郯县名士,刘和早就听过他的名字,但一直没有机会见面。今天在这种形势下相见,实在不是他所希望的。这要是传出去,他的名声就可毁了。

刘和再三谢罪,搞得王朗都有些不好意思了。两人交流了几句,得知王朗是徐州治中从事,奉陶谦之命协助陶应守彭城,不免诧异。“听闻陶谦粗暴贪鄙,徐州人士多不愿与他共伍,先生乃是杨公弟子,清名满天下,怎么会应陶谦之辟?”

王朗抚着胡须,淡淡地说道:“陶牧虽然不学无文,但他心中有朝廷,每年贡奉不绝,纵有一些不是,也不失大臣本分。朗手无缚鸡之力,不能像将军一样征战沙场,平叛靖乱,只能辅佐陶牧向善,也算是尽绵薄之力。”

刘和无言以对,只好把话题转移到挑战书上。“先生,这挑战书真是陶应的意思吗?我听说孙策好勇斗狠,麾下收罗了不少武夫,这个建议更像是他提出来的。”

王朗沉默以对。他当然知道这个建议是孙策提出来的,但他不能对刘和说,身为徐州治中从事,陶应派来的使者,他必须维护陶应的尊严。

见王朗不答,刘和又说道:“先生觉得我应该答应吗?”

王朗淡淡地说道:“将军,我只是一个使者,有传言之责,无进言之义,应与不应,当由将军自断。”

刘和笑了。“先生是乡里前贤,我是后生,有事不明,向先生请教,先生何必如此瞻前顾后?难道先生的家人也被孙策抓了,不能不有所忌讳?”

王朗叹了一口气,抬头直视刘和的眼睛。“将军,我没有家人被抓,所以无须忌讳。倒是将军,坐拥强兵,上不能辅佐国家,下不能护佑乡里,每天空耗钱粮无数,意欲何为?”

刘和心虚地避开了王朗的眼神。他思索片刻,重新抬起头,恳切地说道:“先生有所不知,非我不欲战,实在是没有必胜的把握。三天前,我在蒲姑陂截住了孙策的主力,当时孙策并不在军中,我军有两倍的兵力优势,本以为能歼灭孙策,还徐州以太平。不料一天战罢,我军损失两千余人,却没能撼动孙策阵地半分。如今孙策归阵,陶应又率兵来援,我的兵力却没有增加,反而少了广陵郡兵,实在是无力进攻啊。先生若能教我定徐土之法,我必身先士卒,与孙策决一雌雄。”

王朗很惊讶。“你在蒲姑陂已经与孙策的部下交过手?”

“千真万确,不敢有一丝隐瞒。”